专业日本旅游攻略游记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日本旅游指南 本文内容

扶桑琐记——从文字语言、行为语言和环境语言感受日本普通的老百姓

发布时间:2021-05-04源自:日本旅游攻略作者:木星旅游阅读( )

2000年8月,和老伴到日本看望在名古屋大学读博士的儿子。半个月时间,在儿子陪同下游历了名古屋、东京、横滨、奈良、大阪、神户、京都等城市和其间的一些村镇。看了都市风光、山野风光、港湾风光、著名学府、古寺名刹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老百姓。据说东北人把日本人叫做“小鼻子”,可是我见到日本老百姓的面孔和我们中国人的面孔实在没有什么差异,服饰也没有什么差别,穿和服的人有,但是比较少见。特别是机场、车站、城市、乡村到处都是熟悉的汉字,因为这种原因,初到日本,容易有一种共同文字空间的亲近感。

由于日本没有象某些历史上曾经采用汉字的邻国,以清除汉字作为独立或现代化的标志,所以今天在日本到处都能见到汉字便不奇怪了。日本汉字虽然读法与我国不同,意义、用法和我国也不完全相同,但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估可以猜。虽然我对日语一窍不通,但是在日本看报,依靠其中的汉字,连估带猜,居然还能琢磨出点意思来。譬如名古屋的《中日新闻》报道该市市长在天皇母亲生日时,用公款买花送去,受到市议会质询,市长公开检讨并退赔。这则新闻经过儿子串讲就全明白了。

我和老伴住在东京的一家旅馆,早晨来了两位清洁工,叽里呱啦不知说些什么,看她们推着工具车,是不是要我们出去一下,让做清洁呢。我们试着往门外走,她们慌忙拦住,掏出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从其中夹着的“洒扫”、“何时”等等,我们大致明白,她们可能是征求打扫房间时间的意见。我在纸上回答:“一会下去吃饭”,她们看了一下,互相交换了意见,先到别的房间整理去了。说话不通写字能通,这种沟通诀窍日本人也知道。

日本人的一些动作行为语言也能拉近思想感情的距离,我们在名古屋住在守山区的一个居民小区里,早晨和老伴到户外散步。路很窄,听到后边脚步声渐近,便让了让,一位中年妇女在超越我们时,回头鞠了一躬。我在国内行路让人不计其数,从无回报,今天无意中在日本实施了一次小小的礼让,立即得到礼的回报。原来日本历史上也曾有选择地接受我国儒家礼义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现代化过程中儒文化没有被抛弃,而是作为传统被完整地继承下来,成为日本现代社会文明的粘合剂。成为经济腾飞的道德支柱。成为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内部凝聚力的精神动力。

我们在日本,多次亲身体验到老百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静冈县富士宫寂静的乡村公路边,我和老伴想过马路,远处一辆小车疾驰而来,停在路边等车过再过吧。不料小车到我们面前突然停下,从车窗里伸出司机的手,示意我们先过。这位司机是敬老还是对我们先在路边让路做回报,不知道,我们享受了这位司机的礼让。

在歧阜县养老泉国家公园,我给老伴在瀑布前留影。旁边的日本游客边说什么边把手伸向我的相机,我以为他们要借相机,可是相机怎么好借用呢。老伴看他们友善的表情,叫我把相机给他们,看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让我们俩以瀑布为背景站好,然后帮我们拍了一张合影。交还相机时还鞠躬告谢。这种好管闲事,平生还是第一次碰到,想一想,日本老百姓还真的挺关心人,包括素昧平生的老人。

行为的结果造成了环境,环境表达着行为人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某种语言的功能,姑名之曰环境语言吧。日本的环境语言在道德、学习、成就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名古屋街边停的自行车都不加锁,长野县木曾山里的古镇马笼,街上菜摊无人看守,蔬菜一把把扎好,标上价钱,谁拿菜自己把钱放进钱箱里,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但是穷人也不少,衣裳褴褛的流浪汉在僻静的路角街边并不鲜见,东京街头,夜深店铺关门以后,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席地而卧,稍好一点的身下垫着纸箱皮。这些人困窘可以想见,但是我们在日本半个月,走过七个城市,走过许多乡村,没有见到一个讨饭的,没有见到一个偷抢扒拿的,这可能由于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保障制度,加上良好的社会道德传统起作用。

走在日本,到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学习的气氛。早晨天不亮,送报的就把当天的报纸送到订户家门口的报箱里。地铁里乘客满满的,没有浮躁的大声喧哗,多半是在阅读书报。坐火车去奈良,在一个山林中的支线小站换车。这大概是我见到的最小的火车站,月台很短,经过这里的火车只挂一两节车厢。月台上装了一个玻璃报刊柜,等车的人可以随意取出报刊来阅读,火车进站时,再自动放回柜中。这种环境无声地传达出,社会鼓励并创造条件让老百姓过一种有学习的生活。

学习和充实精神的目的是追求成就。中国人喜欢塑菩萨,日本人喜欢塑各行各业有不同成就的人的像。东京火车站前立着车站设计者的铜像。早稻田大学体育系曾经有位教师执教棒球队,使棒球队获得全日本的冠军,早稻田的人们给他塑了像永远纪念。名古屋大学有位化学教授不久前获得诺贝尔奖,学校为此树碑纪念。日本的城市乡村纪念像纪念牌纪念碑多,它们凝固着这个社会追求大小成就的历史记忆,展示着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明乎此,就不难理解,日本虽然是人多地少的国家,但是在每天的工作时段,街上很少行人(银座那样的闹市区除外),见不到游手好闲的年轻人。

不容讳言,日本有象新宿那样纵情声色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社会为什么没有沉沦,大概在多元的日本社会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因素还是主流吧。

日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应该说挑战是十分严峻的。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不到,略小于我国的云南省,是我国面积的二十六分之一。人口1.3亿左右,是我国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度比我国高一倍半。加上经济高度发达,可能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因素是非常多非常严重的。但是我们在日本没有见到光秃秃的裸山,没有见到脏兮兮的河流。神户唐人街附近闹市区的一个十字路口,街心花坛上簇拥着高大的芦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边自由自在地摇曳着狗尾草。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荒草,着意引领人们返归自然的神韵。

日本的绿化是彻底的,到处是树,公园都是树当家,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制造着一眼不能看穿的幽深宁静的环境氛围,生产着新鲜空气,调节着地方的气候。没有广大群众长期自觉的参与,环境保护做到现在这种水平是不可能的。我们这里流行大而无当的种花种草不种大树的城市广场,只是一种奢侈的城市装饰,烈日下人们趋避惟恐不及;在我的印象里,国内只有长春的街心树林在烈日下能为老百姓撑起绿色的巨伞,还有点返朴归真,为城市营造绿肺的意思。

在日本的山野乡村很难见到坟墓,日本人的坟墓都修建在山林里,修了墓的山,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林,不见坟墓。我们现在许多产业性的墓地,大规模的毁林修墓。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区,一些昔日绿树葱茏的名山现在成为堆满灰色水泥的墓场,既煞风景,又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虽然其间也栽有松柏,但水泥缝中长不高大,有的甚至限制树高,剪去树头,不许树盖了墓。据说经营墓地获利丰厚,所以在一些地方,灰色的山头连着灰色的山头,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绿化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并深深为子孙后代忧虑的事情。我在日本木曾川边的一个村头树林里,看到一个家墓群,一家若干代的骨灰同葬一墓,石块组装,每个家墓占地1平米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人会不断增加,墓却不会增加了。墓群毫不张扬,出了树林,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种节约土地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子孙后代生存资源的观念是比较超前的。

通过文字语言、行为语言和环境语言,感受日本普通的老百姓,觉得日本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问题要解决,军国主义要反对,友好关系要发展。对日本普通老百姓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有用经验也要不带成见地学习。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联系网站管理人员,经核实后会立即予以删除或更改。

Copyright © 2018-2022 日本旅游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9075145号日本旅游指南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