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04源自:日本旅游攻略作者:木星旅游阅读( )
从日本玩儿了6天回来,连来带去,满打满算。参加的是最最普通的浮光掠影观光团。所以也谈不上对日本有什么深刻的认识。除去以前从漫画和日剧上获悉的,大多数信息都是听导游说的,不知道真假。
就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第一站是东京。早就听说东京拥挤得一塌糊涂。可身处其中,还是出乎了我的想象。东京像一个身体里安放了无数支架的巨人,一切的新陈代谢循环回路都需要依靠支架完成。所有能见到的都是立体多层的,地面下有地铁,公路依靠在楼间穿梭的高架桥衔接,高架桥上再架轻轨,轻轨上还交错新干线。据说东京人很少开车上班,都在统一的换乘站转而搭乘地铁。所以市区旁的集中停车场建得异常宏伟,8栋白色的停车场全部有6、7层。真不知道每天开车换乘的上班族,是怎么排着大队哄着油门把车开上去的。
东京什么都是窄窄小小,阡陌纵横的。很多人家的大门都要和路面挤成一个夹角,只为腾出门口一点点可以侧身落脚的地方,真是算计到家了。逛街是很辛苦的事,著名的新宿歌舞伎町放眼望去都是香艳的招牌,吃喝玩乐一锅儿烩。可惜实在是门脸店面有限,所以大多数只能蜗居在地下室,2楼、3楼、4楼。一条不长的街,要是想光临全部店铺,光是扶着又陡又窄的楼梯上上下下,也坚持不了几个回合。日本人信奉神道教,但鉴真东渡也带来了佛教。东京浅草观音寺里供奉的观音像恐怕也是世界最小了吧,只有3厘米高,根本看不见真身。想来是观音姐姐体谅这里的信徒,才很袖珍的化身降临于此。
旅馆的房间更是小的没话说!晚上把箱子打开铺在地上,2个人就要相拥而过了。导游讲笑话说,以前带团来东京,客人说这儿的旅馆真方便,躺在床上用脚就能开关电视机了。我终于也明白了为什么和式的房屋都是榻榻米了。只有榻榻米才能将空间发挥最大的用途——摆上桌子吃饭,撤了桌子睡觉。哦,顺便说一句,日本人买房子都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
或许正因为逼仄不堪,才导致科技的异常发达。现在我们目之所及的建筑桥梁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作品。想象一下吧,30年前的东京就和如今的CBD一样高楼林立了。而且所有建筑现在看来不仅崭新干净,样式也毫不落伍!从高达45层的东京都厅展望台四下看去,全是水泥森林,唯一形成规模的葱郁就是天皇的居所了。如今的天皇一家还住在里面,所以我们也只能在外围想象一下这个被囚禁在金丝笼里的高端家庭了。要是说到建筑,个人认为最伟大的要算东京湾的跨海大桥了。总长20公里,其中1/3为跨海桥梁,2/3为潜入海底56米的海底隧道,二者结合堪称完美。让人惊叹的是,这座跨海大桥是40年前的产物,从竣工到现在从未发生过任何问题。每次往来,我都惊叹这个民族在科技上的领先。其实日本基本上是个有些隐忍压抑的民族,但矗立在东京湾的自由女神像却颇具喜剧色彩。这是50年代日本经济最好时期自我膨胀的产物。当时的日本看上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让美国随便开价非要买过来。谈判了几个回合,美国仍旧不从,同意卖个一摸一样的给日本,只是尺寸大幅缩水。于是,东京湾立起了袖珍美国女神。算是日本在精神上战胜了一次美国。
除去摩天大楼,日本的高科技还体现在民居的建筑上。日本的民居都和机器猫还有小丸子的家一样,矮矮的2层。倒不是人家住不起高层公寓,只是因为作为地震频发国家,每周有感地震就能有2次之多。所以低矮民居实属为了安全考虑。日本和式建筑在地基上全部增加了一种类似于小石头子儿的物质,也就是说房子是建在活动的“石子”上的,完全不同于中式夯实基础的作风。这样的悬浮搭建是为了地震来临时,房屋能随着“石子”一起晃动,减少扭曲和坍塌的危险。而且屋顶也是采取轻薄材料制成的,不仅能抵抗台风地震,还避免了万一掉落后砸伤他人。
第二站是箱根。从东京到箱根路过最大的港口——横滨。稍微停留了一下,眺望了一下21世纪未来港。据说这里的码头经常停靠名人的私家游艇,卓别林,、伊丽莎白女王、戴安娜王妃的游艇都曾到达过这里。
箱根的憧憬在于暖暖的硫磺温泉和美美的富士山。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日本的某个连休假期,好像全日本人都涌向了那里。山路上车堵得一塌糊涂。对我们这样分秒必争的卡点儿观光团来说,就像点了我们的死穴。导游让大家下车,闻着臭臭的硫磺味徒步走一段山路。到了著名的大涌谷我们已经被硫化氢熏得七荤八素,看着满山冒泡的温泉毫无亲近之意。导游因势利导让我们远眺了富士山,又推荐了服务站里的特色黑鸡蛋和芥末冰激凌。继续上车走人。呃,我只吃了鸡蛋味的。
到了富士山觉得有点被骗了。印象中的富士山都是顶着一圈儿白雪的,而且旁边必定配几枝盛开的樱花,新干线也横穿其中。事实上,富士山根本不是终年积雪的,也没呈现出传说中的粉红色。就那么一座光秃秃的黑色山峰,突兀矗立。唉,真不知道为什么日本人要给它的性别定义为女性,还称富士女神。不过导游说我们的运气不错,至少能看见富士山的全貌。我们开车上到五合目,据说这个名字是当时想丈量富士山的古人,抱着偌大的蜡烛进行计算的时候取的名字。一根环抱的蜡烛燃尽为一合目,富士山高十合目。按照这样的说法,合目该算是计量单位了。最有趣的是走过一阵山路的时候,从脚下传来低沉的轰鸣,乍一听像雷声,可细听又有几分韵律。导游说,这段路在施工时确实是设计了音乐感应。也就是说车压过路面,乘客就能听见大地在歌唱。
晚上驻扎的是此次行程的重点推荐——日式温泉旅馆。一路上看过了“露天风吕”的招牌,满心欢喜的想着晚上能对着富士山泡个汤。可事实总能把梦想碾得粉碎。日式旅馆不仅小上加小,还是4人一间,只能按照性别搭配。温泉很像50年代的澡堂子,不,还没咱的澡堂子有规模。淋浴旁边就是个热水池子,大家赤诚相见,一点儿都不浪漫美好。
早上5点多醒来,抓起相机跑到旅店旁的富士山堰塞湖旁照了几张相,多少弥补了一些遗憾。湖边空气清冷新鲜,湖面氤氲未散,鸭子游船安静的停在港湾,上下缓缓浮动。朝霞透过薄薄厚厚的云层,映在“鸭子”身上,像涂了一层胭脂,闪着生命的光。
第三站是京都。应该是凝聚日本文化气息的地方。可事实上,除了没有东京繁华外,一切也被同化了。至少在路上没看见穿着漂亮和服的女人婷婷袅袅的走过。
客观的说,京都还是个神社云集的地区,天皇家族御用参拜的平安神宫也修建在此,规格相当于北京的雍和宫。可与后者相比,规模真是小太多了,建筑也显得势单力薄,只能从颜色上占个先手——一水儿雪白的石子儿铺路,再配以饱和度极高的橙色作为主体颜色,屋顶加盖绿色琉璃瓦。看着挺刺眼的。走在刺啦刺啦的石子路上,我想,如果天皇在参拜的时候,不小心脚下打滑……呃,至少我应该能在国际新闻中看见。
第四站是大阪。只有2个项目——参观大阪城公园和购物。当年的丰臣秀吉早已灰飞烟灭,天守阁也只是重新复原。远远看上去,天守阁崭新得让人不忍目睹。倒是石头堆砌的老城墙还有几分当初的威严。
大阪是此次日本之行的最后一站。购物算最后的疯狂了。终于在路边摊吃了心心念念的杂菜煎饼,终于知道“道乐”在日本有总店,终于买到了和“美之留”一样的杯子,终于吃了在酱油盅里打了生鹌鹑蛋的荞面。
结尾的结尾很完满。我们的飞机是下午4点半。所以当天上午就没有行程了。导游不错,安排我们去了临近大阪机场的outlets购物了几个小时。大阪机场是填海修建的一个小岛,椰林树影,水清沙幼。想逛街的逛街,想戏水的戏水。我,也终于坐上了摩天轮。
Happy ending~~~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联系网站管理人员,经核实后会立即予以删除或更改。
Copyright © 2018-2022 日本旅游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9075145号日本旅游指南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