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伊豆
发布时间:2021-05-03源自:日本旅游攻略作者:木星旅游阅读(
)
伊豆是一个寻梦的地方。伊豆是一个梦的境界!
踏上伊豆的土地,你会被那纯净的蓝天白云、没有一点尘土的满山遍野的红叶以及美的不可思议的海岸线所震撼。那样纯粹的一种美丽会让你感动。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心灵也变的纯净起来。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却了都市的滚滚红尘。内心宁静而平和。
对伊豆的向往,源于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小说描写了一个纯情而又优美的故事, 20岁的高中生“我”在伊豆天城路的旅途中,邂逅了一队流浪艺人,美丽纯真善良的舞女“薰”如清新的海风吹走了“我”心中的忧郁,短短的一段旅程使从小成为孤儿的“我”冷漠的心变的温情起来。 这段旅程从修善寺相遇,翻越了天城山顶经过汤之岛、河津町然后一直到下田港分别。当时天城山附近的许多景物、汤之野温泉、福田家旅馆都成为小说中的场景。
曾在去年去过伊豆一次,但只是汽车沿着半岛的海岸线走了一圈。那条慕名已久的从北到南纵向穿越伊豆半岛最中间的山路“踊子(日语舞女的意思)之旅”却无缘相见。尽管,在来到静冈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去了伊豆五次,但都没有机会去走一走。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午后,和朋友一起开车来到了红叶簇拥着的天城汤之岛。
当我走在当年“踊子”走过的那段天城之路上时,才明白,这样的故事,是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会发生。天城之路依然是那么安静,似乎耳边还响着年轻的“踊子”清脆而欢快的笑声;狩野川的水依然清清澈澈的流淌着,似乎能看见“踊子”轻灵的身影在溪谷上嬉水;在福田家的露天风吕(温泉池)里,又似乎看见“薰”裸露着年轻美丽的胴体心无杂念的向不远处倚在房间窗口的“我”招手。于是,“我”的心里象有清泉流过一样变的清澈透气,象孩童一样纯净明朗。
这就是伊豆!美的让你没有杂念,美得让你远离了红尘世界。
“一进入暗暗的隧道,就感觉有湿湿的小水滴在叭哒叭哒地滴下来。而通往南伊豆的前方出口已经有一点小小亮光出现在眼前。”对于旧天城隧道的这段描写,在我们进入隧道的时候,就变成了现实了。隧道暗暗的,潮潮的,已经不通汽车了,两边的石壁上长满了青苔,幽幽的让人感受到了久远的历史。小说里描写的大路、隧道、河津川的溪谷以及木桥对岸的福田家都与当年一样的保留着,成为今天的观光步行道,同时也成为了伊豆的文学之道和人们的寻踪之道。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于1899年生于大阪。二岁丧父,三岁时又失去了母亲。1920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学习。1926年《伊豆的舞女》发表,1937年《雪国》发表。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办公室用煤气自杀。终年72岁。1918年秋天,还是高中生的川端康成,初次到伊豆旅行,路途中邂逅了流浪艺人一家,并与他们共同走过了这段旅程。4年以后,在天城汤之岛町.汤之野温泉的汤本馆写成。在这前一年,川端康成在16岁哪年定下婚约的未婚妻伊藤初代家那一方毁约了,这对于从小就成为孤儿的川端康成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川端康成再次来到伊豆,在天城汤本馆(有名的日式旅馆)住了下来。伊豆美丽的自然风光让川端心中的创伤被渐渐淡忘,而四年前与“薰”邂逅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于是,温柔纯情的踊子、温情的伊豆演绎成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伊豆的舞女》。
当年,汤本馆的第一代女将(女老板)安藤かねさん象自己的母亲一样的照顾川端康成,安慰着他孤独的心灵。后来,川端把天城汤之岛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从《伊豆的舞女》开始,许多名作都在汤本馆这四榻半(榻榻米的大小以一张席子的空间为一榻)的房间里诞生。而这四榻半的房间则被称作“川端先生”,现在还是按原样保留着。
时光的流逝,汤本馆现在已经是第三代的女将安藤たまえさん,她说,昭和33年时,伊豆半岛受大台风的袭击,汤本馆被水淹没,损失惨重,第一个拍电报过来慰问的就是川端先生。
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使得川端康成的小说充满了象自然的伊豆一样美丽的意境。站在天城飞泻而下的瀑布前,在轰轰的水流声中,似乎听见了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仪式上,对家乡的赞美声,而这声音似乎已经融入了狩野川低徊轻旋的天籁之音之中,与伊豆美丽的自然风光一起永存于这块土地上。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联系网站管理人员,经核实后会立即予以删除或更改。